夫医道之兴,在于传承;学术之盛,源于精研。世界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研究会研究班(以下简称“研究班”),荟萃杏林英才,深探仲景奥旨。三载辛勤耕耘,硕果累累。尤以研究会特聘学术专家组的系列讲座,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坚实的传承精神。
一、专家讲座:博采众长,启迪智慧
自研究会成立以来,在荣誉会长及主讲老师马寿椿教授的引领下,学术部长吴俊梅带领团队,邀请多位特聘学术及顾问专家,不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广纳百家之长,助力学术交流。
在马老师每周讲课一次的基础上,研究会已累计举办30 余场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六经辨证、经方心法、版本源流、临证要诀等多个维度。杨殿兴教授自“桂枝汤心法”至“六经辨治规律”,层层递进,条分缕析,令听者豁然开朗;苏晶教授系统梳理古本版本源流,其他专家老师的讲座都各具特色,精彩纷呈。讲座形式灵活,注重互动交流,学术氛围浓厚。
专家讲座小结
截至目前,研究会特聘学术组专家已累计开展30余场讲座。
三年有余,春华秋实。研究班始终以传承仲景精神、弘扬中医经典为己任,凝聚学术力量,推动古本研究不断迈向新高峰。
讲座简要资料:
时间 | 专家 | 题目 |
2021年9月23日 | 焦望义教授 | 如何将中医学传播给年轻人 |
2021年9月30日 | 吴潜智教授 | 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
2021年9月30日 | 杨殿兴教授 | 关于六经及六经辨证体系(喜马拉雅372047483) |
2021年10月17日 | 谭晓玲教授 | 桂枝汤案例分析 |
2021年12月19日 | 杨殿兴教授 | 《伤寒论》石膏应用心法 |
2022年1月4日 | 吴潜智教授 | 伤寒论药物剂量折算方法 |
2022年1月10日 | 刘国晖教授 | 从临床病例谈《伤寒论》“通体六经”和“分部六经辨证” |
2022年2月1日 | 刘国晖教授 | 谈谈张仲景治学 |
2022年2月6日 | 李少皓老师 | 医案一则:老妪牙衄(公众号文章) |
2022年2月15日 | 鲁法庭博士 | 寒火理论源起和临床应用 |
2022年3月8日 | 杨殿兴教授 | 学习《伤寒论》应用桂枝的心得体会(上、下集) |
2022年4月24日 | 殷鸿春教授 | 现代舌诊与伤寒杂病 |
2022年5月29日 | 苏晶教授 | 傷寒論和法的临床運用 |
2022年7月17日 | 高耀华教授 | 《伤寒杂病论》麻黄类方应用体会 |
2022年9月25日 | 马蕾会长 | 寻找民国时期的刘榕经-追溯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由来和传印者的足迹 |
2022年10月5日 | 马蕾会长 | 重编施注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的意义和过程 |
2022年11月6日 | 李群堂主任 | 桂枝汤的来龙去脉 |
2023年3月28日 | 赵软金博士 | 《重编施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 读后感 (公众号文章) |
2023年7月19日 | 杨殿兴教授 | 《伤寒论》桂枝汤应用心法(转) |
2023年12月23日 | 陈海勇教授 | 中医学术文献的检索及管理 |
2024年3月16日 | 杨殿兴教授 | 关于太阳病篇一些学术问题的探讨 |
2024年6月5日 | 吴潜智教授 | 《伤寒论》“六经中风”的理论及其应用 |
2024年10月18日 | 苏晶教授 | 《伤寒杂病论》主要版本及流传梳理 |
2024年10月18日 | 杨殿兴教授 | 六经病证治规律研究 |
2024年11月20日 | 文金明院长 | 《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对巴渝伤寒学术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微信公众号) |
2024年12月6日 | 杨殿兴教授 | 六经病辨治规律研究之总论 |
2025年1月7日 | 杨殿兴教授 | 六经病辨治规律研究之太阳病 |
2025年2月1日 | 苏晶教授 | 《伤寒杂病论》主要版本及流传梳理之一 |
2025年2月2日 | 苏晶教授 | 《伤寒杂病论》主要版本及流传梳理之二 |
2025年2月12日 | 杨殿兴教授 | 六经病辨治规律研究之阳明病(上集) |
2025年2月12日 | 杨殿兴教授 | 六经病辨治规律研究之阳明病(下集) |
2025年3月14日 | 杨殿兴教授 | 六经病辨治规律研究之少阳病(上集) |
2025年3月14日 | 杨殿兴教授 | 六经病辨治规律研究之少阳病(下集) |
2025年4月19日 | 杨殿兴教授 | 六经病辨治规律研究之太阴病(上集) |
2025年4月19日 | 杨殿兴教授 | 六经病辨治规律研究之太阴病(下集) |
2025年5月17日 | 杨殿兴教授 | 六经病辨治规律研究之少阴病(上集) |
2025年5月17日 | 杨殿兴教授 | 六经病辨治规律研究之少阴病(中集) |
2025年5月17日 | 杨殿兴教授 | 六经病辨治规律研究之少阴病(下集) |
此外,感恩各位专家老师在研究会微信群的分享:比如巩昌镇老师2023年的《重编施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 读后感, 2024 年李正华教授的六六床上健身操等等。感谢ATCMA 全美中医药学会的魏辉会长与香港中文大学的苏晶教授应马老师邀约担任研究班的观察员。
二、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共济杏林
子曰:“守经不易,持心尤难。然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研究班始终坚守中医经典,传承中华医道。在西医广泛普及、中医时有困顿的当下,纵使前路荆棘,研究班依然初心不改,砥砺前行。何以为继?唯有信仰经典、笃行医道,方能甘之如饴。
研究会今日之成就,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众多专家学者同心协力、薪火相传的结晶。我们由衷感谢以杨殿兴、苏晶教授为首的每一位专家的精心准备和无私奉献——每一场公益讲座,皆如高山流水,启迪心灵,激发思考。
昔日仲景著《伤寒》,旨在“见病知源”;今日研究会承载经典,志在“继绝学、开新篇”。通过对涪陵古本的系统研习,令《伤寒论》之学如江河奔流,生生不息。我们相信,守正创新、同心共济,必将推动中医经典薪火相传,续写杏林新章。
学术部总结: 吴俊梅
撰稿:王辉
组稿负责人: 谭胜乔、李小玲
讲座表格整理: 姚雪渝、卢火清
审核:马蕾
编辑:张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