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日上午,世界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研究会向成都中医药大学捐赠图书仪式在温江校区图书馆四楼名师印记厅举行。(本文附捐赠仪式上的发言和讲话)
特别感谢余𥌓光校长、杨殿兴教授、李正华教授等对研究会回到成都中医药大学举办学术研讨会的殷切期望。这份支持和期待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进一步推动涪陵古本的研究工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贡献绵薄的力量。 衷心感谢成中医副校长国锦琳教授、全国名医张发荣教授出席捐赠仪式并致辞。针灸系廖方正教授、伤寒教研室组长和研究会学术顾问鲁法庭老师及其他领导和师生参加了捐赠仪式。你们的出席使得此次活动更添意义。特别感谢图书馆赵馆长、林老师,对外合作处佟处长、陈处长、两办刘主任,以及校友联络会的唐老师的热情接待,让我们倍感温暖。


研究会会长马蕾代表研究会向学校捐赠《重编施注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中文版)和《伤寒论临床阐释》(英文版),国锦琳副校长向研究会颁发了捐赠证书。在仪式上,海外校友、研究会荣誉会长马寿椿、研究会秘书长高耀华、学术部部长吴俊梅博士等发表了捐赠感言。此次回归母校捐书,不仅是对母校培育之恩的微薄回报,更是传承中医药文化、支持学术发展的一份心意。母校的热忱欢迎让我们深感荣幸,仿佛又回到了求学时光。


衷心感谢国锦琳副校长代表母校邀请研究会回到成中医举办学术研讨会。愿母校成都中医药大学桃李芬芳,继续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培育英才!



捐赠仪式后,我们在学校校友会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园和博物馆。






门口挂着“步景堂”匾额的药房,台柜齐全,再现了清代药房。据导游老师介绍,”步景堂”的景字为张仲景的“景”。这个名称既是对张仲景的致敬,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期许和要求,表达了传承中医精髓、造福民众的理念。
参加此次捐赠仪式的列席嘉宾有:
胡波(胡氏儿科传人,百安国医馆馆长)
陈霞(成都叁仁堂理事)
参加此次捐赠仪式的研究会成员有:
马寿椿、李兰、吴俊梅、郑崇勇、刘佳玲、陈连、高耀华、李晓楫、马蕾。
“海外校友向学校图书馆捐赠图书”
魏东:利用AI 整理录音
姚雪渝:初校
马蕾:录音及总校
附
研究会荣誉会长马寿椿博士发言:
我在成都中医学院读书之前,跟师学习,我的老师是施济民,因此受施济民所传授,跟施济民学临床。后来我就决定把这一本书(重编后)通过出版社出版出来,便于学习。
首先我们成立了一个研究会来研究和学习这一本书。所以这是最近我们开了一次学术会,是我们研究班(学习)两年以后的一次学术讨论,就是关于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我们现在是想向世界推广伤寒杂病论,这个桥梁就是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因为它是仲景的仲景学说的全部内容。
这本书伤寒部分比对了一下,和唐本伤寒论和孙思邈在那个《千金翼方》里面的伤寒论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觉得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可以考察的。我们想以这个作为一个载体,向世界推广伤寒杂病论,争取对我们中医学能够有所发展,继承和发展。这个学会这个班第一是要推广,我们的责任,要研究,要推广,同时也含有继承的意义。这是我对《重编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的一点简单的介绍。
第二本书, 是英文书,《伤寒论临床阐释》),翻译家叫做Dr. Bensky ,我们在一起开始的时候就是学习讨论《伤寒论》这个持续的时间差不多20年。讨论以后他决定把这本书出版,因此文字工作都是他做的。我的英语达不到那个程度,他查找了多个英语翻译版本(他用英语做了很多各家的翻译),做了很多对比,而且把它用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适合欧美人士。使欧美人士感觉到不像是外来的一本书,好像自己语言的一本书,这是他非常成功的地方。
当然我们期间也有很多地方(做了探索),因为他是治学比较严谨的一个美国人。他是西医,同时对中医很有兴趣,(也是中医博士)。所以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很多地方都做过详细的考证。比如说“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方,他问到“承气汤”方在《伤寒论》中出现过两次,两次有所不一样。
因为按照以前的教材和教学参考,我查一下都没有这个情况,我告诉他没有这个事情。他告诉我宋本上有,所以我才去查,确实宋本上两个地方出现。他还问我两个地方出现都叫做“承气汤”,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吗?我说没注意到什么不一样,他说我注意到有不一样。 第一个就是使用大黄的时候,有一个方剂是大黄去皮,一个方剂是大黄没有讲大黄去皮。那么这两者对这个方剂的疗效有什么影响吗?因此尽管一个小问题,我们觉得必须把这些条文解释一遍。最后发觉没有去皮的大黄在其他环境里面,它的泻下的功能要强一些。去皮的大黄泻下的功能弱一些。所以根据这个我们也做了一些解释。这个书所以我们反反复复讨论了很多年。
比如说有一次讲了一个,他说“半夏圆”的一个医家引用的。他就问我“半夏圆”是讲半夏的形状吗?半夏肯定是圆的,但是为什么要这个半夏圆,我才把那个条文查找出来,前后复参。圆是讲它的功能,它有涡旋的功能,对,中间涡旋的功能,所以讲半夏圆,像这些地方他都很详细的做了注解。因此这本书我自己感觉主要功劳是到Dr. Bensky 的。他一直在管这个书的文字处理和出版工作。 我多次告诉他,我说这个书的第一作者应该是你不是我,但是出版出来的时候,他还是把我放在第一。我说我真的是不好意思。 同时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挺好。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英文书里面说放在第一,我虽然不好意思,但是对于我们中华儿女来讲,我也感觉到很骄傲。因为这本书在欧美有很大的影响。西雅图东方针灸医药学院有几位老师,这几个老师(业务)都是很强的,中文也不错,至少有四个老师能够熟练的讲解中文。
现在他们就想把西雅图这个地方打造成美国大至欧美世界中医药的一个中心。他们老师现在一直在学习这本书,我每两个礼拜和他们在网上进一次交流。我先讲讲我的观点,我的看法,然后进行讨论。
他们很重视。我想这样一来的话,就觉得我们中医,我们国粹《伤寒杂病论》应该在欧美能够立足,同时会有较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因为他们那一群人在欧美有名声。我觉得对发扬我们中医药学是很有好处的。
对这本英文书我觉得最好的地方就在于文字,它的文字的处理让欧美的人士看了以后说:我们没有学过医,但是这本书我们都可以看得懂。所以我觉得这是最最有力量的一个部分。我预计在欧美很快地会普及。随着他们这一帮教师出来以后,他们也办了很多班,在全美包括在欧洲。
所以我想我们中华的医学《伤寒杂病论》今后会在世界上有一个高潮,而且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努力。我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学生,因此以此回报社会。好,谢谢大家!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锦琳教授讲话:
上周赵馆长给我讲了,问我能不能来,我说要过来。一个是见一下我们校友,另外一个主要还要看一下我们校友这么多年的一个研究成果。刚才我们马老师介绍了这两本书的渊源,其实我在来之前做了点功课,但是对这个不深。
马老师刚才讲了这两本书,一本英文书,和施注涪陵古本重编的这样一本书。让我对这两本书的渊源搞得清楚。第一本书是我们这个涪陵古本的研究,是在马老师的老师注释的几十年这样一个基础上做了重编。
这个重编事实上我想也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其实马老师充分考虑了这次重编的可读性。因为原来在60年代,可能当时的这个情况和今天变化比较大,刚才我们学会的学术部长也讲了,其实这个书下一步可能对学校,中医的学生,这个教材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对我们讲四大经典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第二个,这本书也讲了涪陵古本的地位和重要的一个意义。和传统的宋本伤寒杂病论还有一些不一样,它是一个集成。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我想也体现了马老师,马会长尊师重道,把老师的这样一个学术继承好,发扬好的这样一个很好的传统。也应该是我们学校,特别是我们中医这样一个师承教育为主体发扬起来的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第二本书,就是《伤寒论临床阐释》的这样一本英文书,伤寒论的英文版比较多,但是这本书马老师专门提到了他的语言的可读性。一般来讲,西方读者实际上读我们的中医的这样一些经典,可读性应该说是比较差的。不管是有没有基础,基本上可读性比较差。
有医学基础的读起来,因为东西方这样一个医学体系,它其实读起来也很差。我本人也是西学中,事实上我也有同感,我在读很多的教材,在学我们本身中医教材的时候,我实际上读博士才过来。我读博士之前,我的老师要求我先去上一些中医的基础课经典课。事实上我有同感,不光是读这个外文版,不光是外国人读医古文。实际上如果是我们现代医学或者是我们自然科学背景的这样一些人来学中医的话,其实入门很难。所以一本好的教材是影响很大的。
所以马老师讲的这样一个伤寒杂病论的英文书的这样一个语言问题,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并且虽然我们还没有拜读,但是马老师举了两个典型案例。
一个是大黄的问题,同样一个在宋本里边一个方子里边。他这个方子里边关于这个大黄的用法写得不一样。可能我们一般人可能都忽略这个问题。但是国外的这样一个翻译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他的看法。经过研究之后,提出了具体的一些看法,包括半夏的问题。
半夏实际上讲到半夏“圆”,因为我个人是学中药,做中药。我可能从我这个角度也认为,可能和其他人一样,会认为它可能主要是形状的问题。因为半夏本身大家知道它的形状,也是椭圆形的那切片之后也是圆形。但是马老师考证之后,认为它跟这个功效相关。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也想这本英文书,它的严谨性和学术性应该是非常强的。
我想今天捐赠这两本书,也是我们涪陵古本研究会,我们马会长整个团队这么多年的这样一个成果。我想一个方面是校友热爱母校的一个表现。第二个方面我们也不能把这样一本书捐赠回来,就放到图书馆就完了。
下一步应该是去用的,怎么去用好它?在我们的中医教育里面怎么去用好它?事实上包括在国际上怎么去用它。当然我在会前我也和马老师邀请了。我说这次你回来时间长不长?如果可以的话,学校我们来邀请就这两本书做一个学术报告。
可能在我们的一个老师里边,今天我们讲伤寒的鲁法庭老师也在。另外在我们一些高年级的学生里边,可能先介绍一下这两本书的意义和价值。下一步事实上这两本书在学校怎么来用,并且是以成中医的这样一个校友的名义怎么来推这两本书,我想可能意义可能更大一点。
第三个,因为很多校友都是很多年没回过母校,我在这儿也简短的介绍母校这些年的一些变化。在老校区十二桥办学这段历史实际上大家都非常熟悉。学校从2006年就搬到了这个校区,主校区搬到了这儿。这个校区现在有1300亩,可能很多校友很久没回来了,等一会儿完了之后,我们图书馆也可以安排,赵馆长也可以安排一下大家参观一下这个校园。这个校园实际上很美。
现在在校的学生,我们现在大概有23000人。可能比当年马老师可能马会长包括各位校友在的时候扩大了非常多倍。本科生我们现在大概18000人,硕士加博士大概是5000人左右。留学生的大概五百多人,不到600人。就这样一个规模。基本上现在整个中医院校里边,我们学校里边,我们现在规模算是最大的。
第二个,这些年大家可以看到校区的这个硬件变化,我们现在实际上软实力提升也很大。我们现在刚刚完成,上半年刚刚年初的时候,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发布。我们有A类学科,中药的B类学科,我们中医也是B类学科,B+学科,中西医现在在B-这三个学科比较靠前一点。另外我们事实上在2017年,我们原来的“985工程”和“211工程”,因为我们的学校作为整个专业类的院校,特色类专业类院校比较少。所以当年只有北中医进了211作为教育部直属。那么在2017年国家搞双一流的时候,我们学校老四校的这个老校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在2017年国家搞双一流建设,全国批了126所,我们就进了双一流。整个中医院校进了6所,包括我们老四校再加了南京,加了个天津。2022年事实上我们在二轮双一流,我们同样又进了双一流建设,对学校的整个的发展应该说变化比较大。现在对学校的声誉,就是现在整个在高校提得最多的双一流学科和双一流高校。我们是双一流学科,我们中药进入双一流,所以整个对学校的这个声誉和学校的发展影响非常大。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在进入双一流之后,我们和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和整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学校也进入了共建平台。这个实际上在国家中三方共建中医院校,目前来讲也只有这么五六所,所以这个影响也比较大。再一个在科学研究方面,是让学校这些年变化很大。在整个学科评估,这是一个体现。
第二个,现在讲这个学科在全世界范围来提的话,是2017年进入双一流之后,我们这个工作是加速在推,变化很大。我们到上个月,我们以中药这个学科为代表,我们进入了全世界的前1‰。这个在我们中医院校里面,我们现在排到了第三位。另外我们的临床医学,我们进入了前1%。另外就是这个以中医,包括我们看今天很多效应,针灸的效应,就是针灸和临床为代表的,我们进入了前1%。另外我们的化学,包括我们的生物和生物化学这两个学科进入了前1%。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进入这个全球排位,进入排位榜单的,我们现在四个学科,一个是前1‰,有三个是前1%,这个变化比较大。另外我们原来的科学研究,我们的平台,我们2021年获批了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在整个中医院校当时获批的只有三家,我们天津加广州只有三家。所以整个学校目前来讲整个发展是比较快的。从校园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是比较快的。
现在我们学校提出了四个成中医,奋进成中医、仁爱成中医、幸福成中医和美丽成中医。我们很多都有体现师生爱校,包括我们中医老校友爱校的这样一个体现,今天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体现。师生热爱母校,母校积极向上,推动母校积极向上,这个也是表现得非常浓烈。
今年也是我们建校68周年,很快就到我们的校庆日。在这个校庆日之际,因为马会长为代表的这么多校友返母校,也是对母校紧接下来的校庆也是一个重要的一个活动之一。 我想最后在这里发一个邀请,刚才我们张老师也提到,邀请大家在峨眉山做一次学术研讨会。我想还是先回母校做一次。
嘉宾全国名医张发荣教授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校友,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和廖方正老师有幸参加马寿椿教授团队向学校捐赠伤寒论涪陵古本整理新著的捐赠仪式,感到非常高兴,特向捐赠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马老师的伤寒研究专家团队重编了施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经过进行学习研究,丰富拓展了伤寒论的内容,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对伤寒经典的继承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我向马老师及专家团队致以热烈祝贺。
马老师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秀校友。现在把其研究伤寒论的两本佳著,一本是他和他女儿及其他专家一起编著的《重编施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另一本是他和Dr. Bensky 合作写的英文版的《伤寒论临床阐释》一并无偿捐赠成都中医药大学,这种感恩和支持母校的精神和功德值得我们学习,我表示高度点赞。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四川崇山阻隔,交通不便,仲景伤寒传入四川的时间相对较晚,但一经传入,发展迅速,发展迅猛,大有后浪推前浪,甚至有独树一帜的姿势。清代道光年间,刘沅、郑钦安、卢铸之、补晓岚、邓绍先、张云峰、吴佩衡、各个名家着力奋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辉煌成就归纳起来形成了一源三流的三大元派系。以郑钦安为代表的阳主阴从的火神派,以邓绍先为代表的全面继承发扬的学府派,以江尔逊为代表的伤寒温病合璧的汇通派,三派各有特色,现在还有拓展研究的空间。从临床研究的实用性而言,我推荐你们还可以在峨眉山召开一次以江尔逊为代表的学术思想研讨会,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衷心祝愿我们大家紧密团结起来,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再创辉煌共同努力奋斗。祝福诸君幸福平安,再见。
研究会秘书长高耀华发言:
《重编施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的重视。现在在美国和国际上的十多所著名大学都有收藏,包括斯坦福、哈佛等都有收藏。所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可估量。
这本书作为我们世界伤寒杂病论研究会的一个教材,给我们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本。它是(民国时期发现的)三大古本之一,一个是长沙古本、桂林古本,然后一个是涪陵古本。三大古本中这是唯一一本伤寒和金匮的合本,作为我们的教材是非常好的。而且它有很多内容是超出了其他两大古本的内容。所以说作为我们的教材,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很好的起点。
然后再加上我们有马老师这位很有声望的,既有很高深的理论基础,同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老教授来给我们这些学生上课。学习者是百花齐放,就是说我们整个的学习跟随者,跟马老师说的一样,是后天混血。有清华北大的,有各种理工的、学医的、西医博士的、中医博士的,还有临床教授的,还有一些是其他的理工学、商法来转行到我们这个中医的,在海外是开花结果;在我们班上,在我们的研究会上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我们有幸在这个研究会里跟随名师,有这么一个很好的重编的施注古本伤寒杂病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目的就是继承、发扬、传播下去,向世界传播。谢谢大家。
研究会学术部长吴俊梅博士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张教授、廖教授,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参加今天的世界伤寒论涪陵古本研究会,我们这个重编施注涪陵古本这本书的捐赠仪式。我是针灸八九级毕业的。我的那个年代,我们的培养计划里面是没有伤寒、温病,没有金匮这三门课的。所以说我其实很早就想要去学习这三门课,尤其是伤寒。
我也看了很多书,但是就不得入门,看不进去。当我接触到这个重编施注涪陵古本这本书以后,可以说是如饮甘露。
马老师和马蕾会长,他们成立了一个世界伤寒论涪陵古本研究会。在这个会下面,又成立了一个研究班。这个研究班就像刚才我们秘书长高耀华老师说到的,这个研究班是百花齐放,来自世界各地,欧洲、澳洲、美洲、北美洲,亚洲,来自世界各地大约有八个国家。学员的平均年龄是50岁。就像高老师说的,有教授,有临床的,资深的主任,有工科的,有法学、有文学的,各种专业的都有。
我们在研究班学习已经有两年半了,学了两年半以后,马老师组织了一个阶段性的汇报。就是前两天在青城山我们开了首届的学术研讨会。这个研讨会非常成功,同学们的论文百花齐放,各个角度都有。
来参会的嘉宾,尤其像涪陵的中医学会,他们是来自涪陵古本传印者刘镕经的故乡。他们派了专家来参会也非常吃惊,我们的学员学了两年半,我们的论文有这么深的高度。 我就从学习两年半来谈一谈我们这个重编施注涪陵古本这本书对我们在校学生会有哪些帮助。我觉得第一个就是施济民老师对《伤寒杂病论》的每一条逐一进行了注释,每一条都进行了注释。而且这个注释他是抓住了我们的痛点,就是他觉得这一条里面我们哪个点会读不通,会看不懂,他就抓住这一点来进行画龙点睛的注释,所以一看就豁然开朗。
刘渡舟的弟子赵软金博士,他对这本书的点评也是这样,就是看到施老师的点评豁然开朗,认为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基本上很少有拦路虎,根据施老的这个注释就可以很通畅的读懂读下去,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施济民老师,他在这本书里面增加了非常多的针灸的治疗方法,针刺的穴位、艾灸的穴位增加了非常多。除了施老对《伤寒杂病论》里面本来有的针灸条文进行了解释。还增加为什么要选这些穴位来治?为什么要这样针?为什么要取这条经来针刺?除了进行注释之外,对已经有的针灸条文,他觉得取这一个穴位可能还不够,立竿见影。我们在一两天之内就要让他扭转他这个症状,那么他可能会在原有的针灸条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或者两个穴位,觉得这样疗效就可以相对满意。
另外更重要的,是施老对我们的《伤寒杂病论》里面一些坏病。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里面,论述提出了有很多的坏病。我们医生治疗失当以后,这些坏病,他少部分提出了方剂来对治,少部分提出了针刺的穴位来对治,大量的坏病他只是提出来了,但是并没有对治的方法。而施济民老师对这些坏病一 一的提出了针灸治疗的方法,或者是这个方剂的方法。所以这本书实际上是一本针药结合的巨著,所以我觉得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希望《重编施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和英文书《伤寒论临床阐释》,这本书,能够对我们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所有的学子能够有切实的帮助。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图书馆领导能够接受我们研究会的捐赠。让我们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么一本的教材。以前接触的宋本,这是另外一个视角的教材,感谢。
(注:部分图片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官网。)
编辑: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