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施济民先生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施老弟子、研究班班主任、主讲教师马寿椿率领世界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研究班同学,与施老弟子及再传弟子、以及来宾一共近50人从全国各地、从海外相聚山城重庆,参加祭奠施济民先生的活动。

10月17日上午,山城秋意正浓,蒙蒙细雨之中,怀着肃穆敬仰的心情,已至耄耋之年的一代弟子马寿椿老师、李少晧老师、李兰老师、邓宁生老师、董子敏老师带领大家来到公墓。

施老墓坐落在半山腰,翠竹环绕,墓联上写着“一代名医”,“橘井香浓珍佳致,杏林春暖解苦难”。

研究会会长马蕾,施老再传弟子,施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重编发行者,随研究班部分同学参与祭拜。

研究班同学游向前和陈连主持了祭奠仪式:“今天,我们从五湖四海聚集在这里,怀着共同的心愿,缅怀我们敬爱的施济民先生。施老不仅是一位卓的中医,更是一位为人师表的教育者。施济民先生是四川四大名中医之一,一生治病救人无数,妙手回春。同时,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中医学子。今天前来悼念施老的有:施老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他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铭记施老的教诲和关怀。此外,还有来自世界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研究班的同学,以及许多崇敬施老的来宾们,感谢你们的到来。纪念仪式正式开始”

研究班代表马寿椿老师和施老弟子代表邓宁生老师上前点香,对恩师的无限怀念都寄托在袅袅上升的轻烟之中。

接下来,精神矍铄的李少晧老师致辞,深情回忆了施老的点点滴滴。听者无不动容,感受到其对恩师的缅怀之情(文章附后)。

研究班班长吴俊梅代表班级饱含深情诵读了祭文(由研究班学员王辉同学撰写,全文附后):

诵读完毕后,研究班学员、施老弟子和来宾三鞠躬,向施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根据传统习俗,为施老烧纸祭奠,表达我们对施老的思念与敬仰!此情此景,施老在天之灵今天一定倍感欣慰!

这次祭奠活动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传承的重要性,正是一代代医者薪火相传,中医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壮大发展。研究班深受施老之恩,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个最朴素的想法:给施老敬一次香,鞠一个躬,表达心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今天终于圆梦,24名同学代表完成了研究班的心愿!

拜别施老,师生奔赴青城山,准备为期三天的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学术研讨之旅。此次系列活动,祭拜施老,学术研讨会,和青城问道由研究会组委会主办。

荣誉主席:马寿椿,主席:马蕾,组委会委员:高耀华 吳俊梅 郑崇勇 姚雪渝 陈连 王行 魏东  刘佳玲 李妙媛 谭胜乔 李小玲。

学好伤寒杂病论,让更多的人了解伤寒论并服务于人民,才是对施老最好的纪念!

感谢施老弟子群老师们和召集人邵有勇师兄,和各位施老弟子、嘉宾来宾对此次祭拜与学术活动给予的高度支持!

感谢施老弟子群孟仕立师兄和在重庆的研究班学员姚雪渝等为祭拜活动顺利进行而做的前期的准备工作!

感谢研究班同学捐款用于施老墓地维修和学术思想的继承!

下山后,众人在山脚合影留念。

附1:李少晧老师致辞:

各位老师、同学、来宾,你们好!

我代表施老弟子热情地迎接你们,共同祭奠、缅怀施济民老师。

施老离别我们五十一个春秋,弟子们遵循传统习俗每年为施老扫墓,寄托哀思,向他汇报成绩,展望未来,完成老师遗愿,竭力为弘扬中医而奋斗的意志。

施老江苏栗阳人,生于1888年,卒于1973年,享年85岁。系中医世家,博学多才,精通医理,实践经验丰富,临床善以《经方配针灸》疗疾,每每指下成春,深得人们爱戴。

施老毕生留下十多部著作,皆掷地有声!其中如:寿椿老师,李兰老师,马蕾会长,多位教授、专家、学者协助向世界出版的《重编施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一书,可谓代表之作,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施老特别重视培养中医人才,讲经论道,言传身教,指导实践,潜移默化……培养大批中医人才,分布五湖四海,以中医为人们服务。八旬后,有人说他搞空事,他豪言:我虽老但能坚持半天搞,养成中医接班人胜过万金收获了!

施老全心全意为中医事业作出了不朽成绩,在90年代,被四川省医史学会评定为清朝末年以来,四川的”四大名医”之一,他不愧实至名归,他是我们尊爱的《一代名医》,学习的榜样,他的精神鼓励我们精进!

施老弟子们拜诵

附2:研究班拜祭(王辉撰写、吴俊梅拜诵)

岁在甲辰,时序季秋。良辰吉日,百福千祥。

慎终追远,师恩难忘。弟子寿春,率班前往。

抚今忆昔,念君堂堂。肃立墓前,大礼共襄。


吾师施公,匡世济民。幼承庭训,饱读诗书。

情趣高雅,尤擅岐黄。精研针灸,通晓伤寒。

巡回医疗,风雨十年。治病救人,享誉蜀川。

著述授徒,治学以严。始获古本,朝夕揣研。

详加注释,终成瑰篇。新编付梓,天下遍传。

今承师志,布道成班。学子英才,四海有缘。

              

树高有本,流长有源。今以诚心,奉以薄奠。

桑梓殷殷,赤子拳拳。敬拜师尊,日月长天。   

重编施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研究班学员敬诵。

公元2024年10月17日。


注:施老的介绍请参阅《重编施注伤寒杂病论(涪陵古本)》序。       

图片来自硏究班摄影师及同学。

编辑:张晖光